论夏目漱石《心》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毕业论文

 2021-04-04 10:04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
  2. 个人与道义的抉择者——“先生”的人物形象 2
    1. 利己主义者 2
    2. “信仰式爱情”的悲剧形象 4
  3. 自我分裂的知识分子——K 的人物形象 6
    1. 海陆两栖知识分子形象 6
    2.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祭品 6
  4. 新生的希望——“我”的人物形象 8
    1. “先生”的寄托与期望 8
    2. 新生的“大正青年”形象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中文摘要

《心》是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晚期代表作之一,是其“后爱情三部曲” 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该书在其文学创作的生涯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以及影响力。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夏目漱石以往常见的以知识分子形象为主题的创作风格,夏目漱石通过其深厚的创作功底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功的刻画了三个日本明治时期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出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惆怅,与无奈。夏目漱石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反映出日本明治时代这一特殊时代的矛盾性以及给当时人们的影响,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影响,并提出其所创作宗旨。本文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中登场的三个知识分子形象—“先生”,

K 以及“我”的形象进行分析探究,从中挖掘夏目漱石本人的创作目的以及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知识分子;形象

ABSTRACT

Heart is one of the late masterpieces of Japanese literary giant Natsume Soseki and the last work of his "post-love trilogy", which has a very high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his literary career. This work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author Soseki Natsume's usual creative style with the theme of intellectuals'image. Through his profound creative skills and strong artistic appeal, Soseki Natsume successfully portrays three typical intellectuals of Meiji period in Japan, presenting the contradiction, melancholy and helplessness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Japan. Through these three characters, Natsume Soseki reflect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Meiji era in Japa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the intellectuals, and puts forward the purpose of his cre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three images of intellectuals --"Mr", K and "I". It will excavate the purpose of Natsume Soseki's cre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he hopes to convey through this work.

Key words:Natsume Soseki;Heart;intellectuals;image

1 绪论

一部作品之所以优秀以及永恒,是因为其中描述了恒久不变的人性,给人智慧,启迪人们的思考。日本文学作品《心》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自我与他人,私欲与道德,爱情与友情的经典的人性冲突在这部作品中被作者夏目漱石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这部作品也深刻反映了日本人菊与刀的性格。

优秀的作品当然也离不开作家杰出的创作,这部作品的作家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以《我是猫》,《少爷》充满温情又幽默的诙谐的作品而出名,然而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夏目漱石转换心情的随性之笔,当时夏目漱石为人际关系与疾病所困扰,精神极度疲惫,看不过去的俳句家高镑虚子建议他,“写写文章或许能够排解忧闷吧”,于是他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我是猫》,然而五年后夏目漱石身患重病一度性命垂危,以此为转机, 夏目漱石的文风转向了焦点直指人心阴暗面的作品,《心》便是描述了人类自私与伦理感纠葛的晚期代表作,有人认为这部作品隐藏了夏目漱石真正的一面。

《心》延续了夏目漱石以往常见的以日本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形象为主题的创作题材。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我”在大学期间认识了一位言行举止十分独特的

“先生”,他的一些独特行为让我无法理解,后来“我”收到了这位“先生”寄来的一封信,这封信同时也是“先生”的遗书,遗书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寄宿在一对母女家,在这一期间他爱上了家中美丽善良的小姐,然而随后住进来的“先生”的朋友 K 也爱上了这位小姐,K 有着对宗教的追求,“先生”虽然表面上批评

K 不求上进,但是却在背后求房东太太让小姐嫁给自己,“先生”最终获得了小姐,他们结了婚,然而他同时内心也背负着让 K 自杀的罪过,和小姐过着不幸的婚姻生活,在晚年,无法承受这一切的他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心》的创作时期是日本明治时代向大正时代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明治维新将西方文明以及伴随的西方自由独立,民主的文化带入日本国内,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夏目漱石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并通过这部作品,夏目漱石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关于当时社会道德伦理与个人欲望的之间关系的思考和见解。

2 个人与道义的抉择者——“先生”的人物形象

“先生”是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典型的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形象, 明治精神在其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在他身上,“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有着深刻的烙印,他本质善良正直,但是遭受到一些命运悲惨的对待,他自己的利益被危害之后,让他不幸的成为了“利己主义”的受害者,他也变得多疑,敏感, 不再信任别人,自己也变成了一个违背友情,道义的“利己主义者”。他和同乡兼同学的 K 同时喜欢上了房东家的小姐,然而他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小姐,也正因如此,造成了同乡好友 K 的自杀,背负着这些罪过的他,成为一个孤独的忏悔者度过之后的人生,同样,在晚年,他也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利己主义者

在走向自杀道路之前的故事,作者通过“我”对先生进行了描述,通过“我” 揭示了“先生”的过去。“我”对“先生”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与“先生”进一步接触时,“我”发现“先生”的言行举止有一种“谜”一样的感觉,让人难以琢磨,他总是独来独往,不出去工作,总是说一些让我“我”难以理解的话。“我” 同时发现他总是给一个人扫墓,这些对“先生”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先生的遗书”中,先生向“我”坦白了自己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也就是先生形象的“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发展的过程。在最后一部分,即“先生的遗书” 中,作者通过对“先生”心理独白的描写,展现了了先生“利己主义”的演变过程,这一部分占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也是全书的核心, 在这一部分,即从“先生”留下的这封遗书中,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先生”的本质是单纯,善良,正直的,在他年轻时,他也是一个单纯善良,积极上进的学生。“先生”原本家境优渥,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从小到大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在他不到二十岁时,父母双双死于同一种疾病。在母亲去世之前,他被委托给了叔叔照顾,并来到了东京求学。他由于年少无知,过于信任这一位叔叔,将父母留下的家产都交由这位叔叔打理,因此,家产被这位叔叔全部骗走了。这个打击对于先生来说是毁灭性的,他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险恶,以及人心的灰暗与邪恶,从此以后,他的内心发生了转变,“先生”由热情待人,真诚,乐观,积极向上,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多疑,孤僻,自命不凡,厌世的人。他开始警惕周围的人和事,对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越来越不相信他人。而先生自己也

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所发生变化,最后一部分中,先生有着这样一部分的独白“离开故乡时,我已经变得厌世了。那时,人皆不可信的观念已经嵌入了我的骨髓。我觉得我所敌视的叔叔、婶婶和其他亲戚,仿佛就是人类的代表,就连坐在火车上,我也有意无意地用这种眼光观察旁边的人。有时他们跟我搭话,我就更加戒备了。我的心是阴沉的,常常犹如吞了铅似的沉重不堪。然而,我的神经却如刚才所说,变得越发敏感了”。这一切,都是由于亲人的欺骗所造成的。在这一阶段, 先生是“利己主义”的受害者,是由于时代以及亲人所带来的的“利己主义”所造成的,而这一份“利己主义”也带有当时明治时代的影子。而社会时代的“利己主义”从此也“传染”给了“先生”。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