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小说语言艺术研究毕业论文

 2021-04-03 12:04

摘 要

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受到其自身经历的深刻影响,在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带有独特之处,这些特点通过具体语言表现出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特色。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对毕淑敏的小说作品进行整体梳理,力图从全局的角度探究其小说创作语言的大致特征。

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从毕淑敏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职业背景入手,考察其小说创作中“职业化”的语言色彩。这种“职业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专业知识的穿插方面。

第二部分,论述毕淑敏小说中社会方言的运用。社会方言指社会上不同职业、阶层的人们语言使用上的不同特点,在小说中主要通过对言语社团的特点以及语言风格变体的把握来体现。

第三部分,对毕淑敏小说中生活化和书面化的语言色彩进行论述。毕淑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多贴近生活,亲切自然,同时人物口语又带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作品主题思想的传达。

关键词:毕淑敏;小说;语言艺术

A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Art of Bi Shumin’s Novels

Abstract

BiShumin’s novel creation is influenced by her experience. Both the subject choo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embody some features,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 language, thus forming unique language art features. This paper aims at uncovering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iShumin’s fiction language style.

Except the conclusion, the paper consists of 3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professionalism in BiShumin’s novels,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fiction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dialect in BiShumin’s novels, which refers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used by people from different professions and classes in society. This is revealed by the features of language communities and language style.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rounds out the living languages and text speak in BiShumin’s novels. The details of BiShumin's nove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and nature, considered as friendly. Meanwhile, the characters in novels speak with strong written language color, to the certain extent, it is conduciv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heme.

Key words:BiShumin; novel; linguistic art

目 录

绪论 - 1 -

1 “职业化”的语言色彩 - 3 -

1.1 人物形象塑造的职业化 - 3 -

1.2 专业知识的穿插 - 7 -

2 运用得当的社会方言 - 10 -

2.1 对言语社团的精确把握 - 10 -

2.2灵活运用的风格变体 - 12 -

3 “雅”“俗”结合的语言风格 - 17 -

3.1细节描写的“生活化”色彩 - 17 -

3.2人物语言的“书面化”色彩 - 19 -

结 语 - 21 -

致 谢 - 23 -

参考文献 - 24 -

绪论

毕淑敏,出生于新疆伊宁,成长在一个军人家庭。她曾在北京外语学院附属中学学习,文革爆发后,十七岁的毕淑敏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十一年,在此期间担任卫生员、军医等职。二十八岁时转业回到北京,从事医疗工作,同时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在三年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三十五岁时发表了引起巨大反响的处女作《昆仑殇》,正式踏足文坛。四十六岁时,已是国家一级作家的毕淑敏再一次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接受系统的心理学教育,随后攻读了心理学博士学位,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重的职业背景对毕淑敏小说作品的创作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她的小说创作从起初关注人的身体层面,逐渐发展到深入探究人的精神、思想以及心理层面。其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从早期的铁血军人到后期的医护人员,再发展到社会上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各类女性以及普通市民。从关注点的转换和题材的变更中,可窥见其自身经历所带来的影响。

毕淑敏自身丰富的职业经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结合起来,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就是小说作品中浓厚的“职业化”色彩、自如切换的人物言语风格以及“雅”、“俗”相结合的语言色彩。

毕淑敏不仅是一个将千言万语凝聚于笔端的作家,还是一位戍守边疆十余年的军人、一位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一位安抚心灵的心理医师。鉴于这几重身份,毕淑敏在从事小说创作,组织语言、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时,会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从军、行医的人生经验以及医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

毕淑敏笔下的人物并非都相似地来自社会某个行业或阶层,而是涉猎颇多,范围广泛,大量担任着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物共同构成完整的故事框架,共同丰富着情节。在笔下人物如此繁杂的情况下,毕淑敏除了小心处理情节发展,还对不同人物的话语把握得恰到好处,使书中人物所说的话十分切合其身份、经历和所处情境,没有让所有人都用一种腔调说话,在差异中极大程度地展现了语言的多姿多彩。

毕淑敏的小说语言十分贴近生活,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即使涉及到医学、心理学专业方面的问题,也采取了普通读者易于理解的表现方式。同时,毕淑敏又善于将小说人物的口语语言以篇幅较长的书面语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通过人物对话表达作品思想主题的目的,从而实现了“雅”和“俗”的巧妙融合。

“职业化”的语言色彩

1.1 人物形象塑造的职业化

由于自身有着多年戍边从军、行医救人的经历,军旅生活、疾病救疗、心理治疗这三者,是毕淑敏小说最主要的题材。因而军人、医生和病人自然是作品中着墨较多的描写对象,此类人物形象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她自己既是军人又是医生,从医生涯中接触并治疗了一个个病人。而在其中,病人来自于社会上的不同职位,有着除了病号身份之外的其他社会身份,对病人的描写主要侧重于其面对疾病时的态度等。而在对军人和医生的刻画中,则不仅仅是其自身人生经验的直观反映,更多融入的是她对居于这两种职位之上的人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深层探析,甚至隐含了毕淑敏本人对于怎样才算是合格乃至优秀的军人、医者的思考以及对其的期望。

其震惊文坛的处女作《昆仑殇》讲述了在祖国的藏北高原,昆仑防区部队举行的一场严格、残酷的军事拉练。小说的主人公“一号”是昆仑防区的最高指挥官,也是一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将军,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可以毫不犹豫地为了保家卫国而献出生命,但多年的戎马倥偬和位高权重的统帅身份也使得这位铁血军人有着顽固、粗暴、好大喜功、不容他人质疑等缺陷,以至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落后的治军观念。小说中除了对话语言之外,毕淑敏还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写一号的心理活动,以及解释一号的种种行为,从而勾勒出这个相当矛盾的人物形象。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