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纠葛:浅析《沧浪之水》中的知识分子池大为毕业论文

 2021-04-03 12:04

摘 要

ABSTRACT II

前言 - 1 -

1具有人格操守的知识分子池大为 - 2 -

1.1池父的言传身教 - 2 -

1.2知识分子内心的自我追求 - 3 -

2 现实的艰难与池大为的堕落 - 5 -

2.1环境的潜移默化 - 5 -

2.2 对现实生活的委屈求全 - 5 -

2.3向命运妥协的池大为 - 6 -

3良知尚存的知识分子池大为 - 8 -

3.1 上任后办实事 - 8 -

3.2自身内心的不安 - 9 -

4池大为与魏连殳形象比较 - 10 -

4.1魏连殳的孤独 - 10 -

4.2池大为的孤独 - 10 -

4.3魏连殳与池大为的形象比较 - 11 -

结 语 - 12 -

参考文献 - 13 -

致 谢 - 14 -

中文摘要

《沧浪之水》故事框架宏大,情节连贯,跌宕起伏的同时保留了娓娓而谈的文笔和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将池大为从一个有着严格自律能力和职业操守的优秀青年,慢慢变成一个屈服现实的人。最终他为了生存、金钱和权利亲手摧毁自己的人格,最后走向迷茫。小说成功树立了池大为这个在孤独中恐惧,在恐惧中沉沦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也是当代我国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理想的时候,部分人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沉沦,在沉沦中孤独地寻找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沧浪之水》;池大为 ;知识分子;蜕变

ABSTRACT

The "water of the cang wave" is a grand story, with a coherent plot, while retaining the eloquence of the writing and the delicate characters. Taking chi dawei from an excellent young man with strict self-disciplin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integrity, he gradually becomes the real world. Finally, in order to survive, money and power to destroy their own personality, finally to confusion. Success sets up a classic image of a man who is terrified in his loneliness and sinks in fear. This is the late 20th century college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in China, seeking self value, realize self ideal, some people lost even to destruction, to ruin alone in looking for the true portraiture of life value.

Key words: water of the cang wave; chi dawei; Intellectuals; Evolution

前言

知识分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工作的人,他们具有相当的知识学问,对政治,社会具有影响力。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总是极力宣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生追求。所以知识分子们一直在追求心目中那个完美的精神状态。为了政治抱负和人格追求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最宝贵的生命!可是在真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抉择的时候,大多数的中国的知识分子考虑问题往往本能地从已有的理论框架出发,而对鲜活生动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视而不见。所以很多的知识分子常常付出沉痛的代价。

而现如今的知识分子还能恪守自身的人格,保持自我的追求,坚持精神的独立吗?在这个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时代,我国知识分子以及政府各级职员面对着更大诱惑的时候,自身的人生理想、职业抱负、精神追求、价值体系都受到了这个纷繁的物质世界的冲击,精神追求与物质条件的不匹配无时无刻的不在冲击着他们的自我良知。面对这个充满着诱惑的大千世界;面对自己的物质收入与精神层面追求比例严重失调甚至矛盾的时候,有的人迷茫,止步不前;有的人孤独,但勇往直前;有的人沉沦,走向违背自己意志而服从这个社会物质的一面。阎真老师笔下《沧浪之水》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主人公池大为也是这个群体中一员。池大为是处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境遇的真实写照。

《沧浪之水》的很多研究方向都是集中在主人公的道德沦丧,知识分子的命运选择,中国的官本位思想等方面。而本论文则是研究知识分子池大为的人物形象。本课题不是简单的人物分析,而是在认真拜读了阎真老师的《沧浪之水》的同时借鉴了鲁迅老师的《孤独者》,分析主人公池大为孤独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对知识分子池大为有着更深的了解,从而体会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酸与无奈,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让我们对现代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上多一丝理解与宽容。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与纠葛。

1具有人格操守的知识分子池大为

池大为具有很多知识分子身上共同的性格特征,他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合流,他具有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刚正不阿,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理想。这一切都来自于池大为父亲的言传身教和他内心的自我追求。

1.1池父的言传身教

《沧浪之水》中,早年的池大为受到他父亲的影响颇多,他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其父从小对他的教育是以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为核心。在早期的池大为心中,一个人的使命感、道德良知、以及高尚的人格操守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是绝对不能放弃的。而在我国社会形态的研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的选择,多数不由自身选择,也常常与个人理想生活愿望有很大出入。多数人最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法是由和其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对话”决定的,在“对话”中给予自身带来重大影响的人被称为有意义的他者。[1]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池大为也正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池大为的父亲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池老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人格。在那个谨言慎行,危机四伏的动荡年代,在那个人情冷漠的文革时代,池大为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心中的正义和他一辈子都坚守的人格,在同事遭到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毅然选择挺身而出,从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并被定为右派,最终妻离子散,成为了文革时期的牺牲者之一。但是池大为的父亲始终相信公正会在实践的路口等待,所以在池大为整理父亲的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里面的人物正是池父一直用来学习与激励自己的对象。所以哪怕承受再多的现实打击,池父的内心深处都对自己的信仰坚信不疑。池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少年时期的池大为灵魂深处埋下了一粒种子。他把父亲对他灌输的传统知识分子道德观和价值观当做绝对的人生真理来服从。所以他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合流。但是这也为池大为以后成长道路上遭受的林林总总埋下了伏笔。然而物极必反,过于刚强的人当内心的支柱一旦断裂就会比普通人更加脆弱。

1.2知识分子内心的自我追求

青年的池大为带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背负着父亲临终时殷切的期待走出了小山区来到大城市,开始了大学时代的生活。和许多人一样,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华,许多大学生都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不让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下遗憾。池大为也不例外,他的初恋叫许小曼,许小曼是一个和池大为有着完全相反童年经历的人。许小曼出生于高干家庭,从小受尽优待,无论在哪方面许小曼都是同龄人中佼佼者,是让人羡慕的对象。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不知不觉中让许小曼形成了那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许小曼因自我优越感而对池大为有一种居高临下和恩赐的感觉是让他难以接受的。他们虽然相爱却不相知更不相和,他们的爱情也像许多人的初恋一样,无疾而终。留下的只是青涩的回忆和些许遗憾。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池大为因学业的关系与姜教授的女儿相知相熟起来,姜教授女儿的知性文秀给池大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在姜教授女儿眼里池大为是个正直、上进、阳光的男孩。自己父亲又是他的恩师,就在两个人顺理成章即将牵手相爱的时候,池大为的学校里传出了池大为留校是因为他和姜教授女儿的关系,传言就像病毒一样,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向着不好的方向变异。当池大为听到这些言论后异常愤怒,从小受父亲影响的他认为这是不能承受的屈辱,这是对他人格的蔑视,是别人对他自身的否定。为了避免自己承担上投机取巧的嫌疑,他放弃了这个女孩、同样也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在这件事情上池大为毅然坚持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失去留校机会的池大为当时可能没有一丝的后悔和犹豫,但在后来面对求职路上的磕磕绊绊,被社会的种种磨砺逐渐磨平棱角的时候,回想起当初的选择,他可能也有了些许迷茫。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