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科举悲剧毕业论文

 2021-04-07 05:04

摘 要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艰苦生活及悲惨命运的真实图画。本文将以《儒林外史》作为研究对象,从科举制度造成的一些悲剧出发,细致分析科举悲剧的具体体现:儒生们在科举观念影响下道德的失范、精神的失常和科举制度对儒生之外其他人物的迫害等,并进一步探究科举悲剧产生的原因,以此来揭示八股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悲剧

On the traged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Scholars

ABSTRACT

The Scholars is a masterpiece of the novelist Wu Jingzi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an outstanding ironic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His satirical art reached the peak of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In the Scholars, Wu Jingzi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the center, depicts a feudal society late intellectuals hard life and tragic fate of the real picture.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Schol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arting from the tragedy caused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detailed embodiment of the traged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moral anomie, the mental disorder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ther persecu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ight-legged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decay 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atmosphere.

Key words:Scholars;Imperial examination;Tragedy

目 录

前言 1

一、对儒生的迫害上 2

(一)儒生道德的失范 2

(二)儒生精神的迫害 6

二、对社会其他人的迫害上 10

(一)对女性的迫害 10

(二)对市井细民的迫害 11

三、科举悲剧的原因 13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前言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长篇讽刺小说,文学界对它的研究热度一直不减。随着时代的发展,《儒林外史》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取得的成果越来越显著。民国时期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对

《儒林外史》非常推崇,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道:“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这足以看出《儒林外史》在学者们心中地位之高。到 20 世纪中期,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研究成果极其突出,小说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陈美林先生研究《儒林外史》长达四十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和数不胜数,他在考证方面做出的贡献最大,他不仅纠正前人研究的错误,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见解性地提出吴敬梓既有生父又有嗣父的新观点。李汉秋先生在传播《儒林外史》上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他和其他学者一起编写了《〈儒林外史〉鉴赏辞典》,鉴赏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便于读者了解《儒林外史》,加速了《儒林外史》的传播。总之,这一时期,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百花齐放,是“儒学”研究的高峰。

纵观前人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大多注重研究《儒林外史》的主题、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对书中有关科举制度及其造成的悲剧研究很少。本文就从科举制度造成的一些悲剧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科举制度对儒生、女性和市井细民的影响,从而来总结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明清科举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6.

一、对儒生的迫害上

明清统治者对科举过分宣扬和重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惑使读书人对科举趋之若鹜,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人飞黄腾达、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这便是文人起家之道莫过于“从举”。这样的错误认识扭曲了文人的价值观念, 在儒生中形成了科举决定命运的共同意识,使得儒生们在这条路上以生命做赌注孜孜以求。在举业的毒害下,儒生们有的利欲熏心、招摇撞骗、营私舞弊,他们道德沦丧而不知廉耻;有的内心分裂、自我虐待、情不自禁,他们精神失常而不能自己。

(一)儒生道德的失范

中国古代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道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古代道德又是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儒生道德失范主要指儒生对儒家道德观念的轻视。儒家的道德观念有很多,主要的有仁、义、礼、智、孝、悌等, 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把握儒生的道德失范。

  1. 孝的缺失。孝是儒家重要道德规范之一。《礼记》有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说,孝顺的行为有三个等级。第一,由衷地尊敬父母;第二,不让父母受辱;第三,养老送终。如果这三点都做不到,就是不孝。《儒林外史》中的儒生不以百善孝为先,而事事以科举为先,为考取功名利禄,将孝道抛之脑后。

范进就是不孝的典型。第一,他向丈人胡屠夫借盘费时,胡屠夫辱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1],他竟还唯唯诺诺,毫不生气,母亲受辱,他毫不在意,只想着借到考乡试的路费。第二,科举考试出榜那日,家里没有做饭的粮食,他母亲已经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2],而范进还要在母亲的提醒下才去换粮食,连母亲日常的温饱都照顾不到,这就是对母亲的不赡养。第三,古代有守制的礼节, 即父母死后,儿女要停止一切交际和娱乐。在守孝期间,范进不仅和张静斋外出打秋风,还穿着吉服去拜见汤知县。母亲死后,不想着尽心守孝,却还在为自己的仕途奔波,范进何来孝?

[1] 吴敬梓.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3.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