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苦难叙事毕业论文

 2021-04-04 10:04

摘 要

ABSTRACT Ⅱ

前 言 1

  1. 《活着》中苦难叙事的表现 2
    1. 死亡主题的反复 2
    2. 苦难叙事中的孤独主题 5
    3. 苦难叙事中的温情主题 6
  2. 《活着》苦难叙事的成因 8
    1. 社会现实的压迫 8
    2. 外国文化的影响 9
    3. 作家创作风格的转变 9
  3. 苦难叙事的文学意义 11
    1. 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孤独 11
    2. 反映了生命意识的觉醒 12
    3. 提供了消解苦难的方式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中文摘要

余华的小说《活着》描绘了普通农民福贵苦难的一生。《活着》是余华苦难叙述方式转型的代表之作,苦难的书写是余华写作的主旋律,研究《活着》中的苦难叙事有着极大的文学价值。本文从《活着》苦难叙事的具体表现、成因以及文学意义三个方面入手去论述余华《活着》中独特的苦难叙事,使读者在苦难沉痛的背后感受到不可磨灭的人性、体会活着的意志与生命的韵味。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叙事;文学价值

ABSTRACT

Yu Hua's novel “To Live” depicts the miserable life of an ordinary farmer. "To live"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Yu Hua's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rrative mode of suffering. The writing of suffering is the main melody of Yu Hua's writing. The study on the narration of suffering in "To Live" has great literary val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suffering narration in Yu Hua's novel “To Liv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suffering narration in living, so that readers can feel the indelible humanity, the will to live and the charm of life behind the suffering.

Key words:Yu Hua;To Live;Narrative of suffering;Literary merit

前 言

余华的小说《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同时也使得余华被授予了骑士勋章。之后余华不仅在国外走红,在国内也激起了学者对其小说研究的热潮。小说《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曾贵为地主少爷的福贵由于日复一日地吃喝嫖赌,在与龙二的一次赌局中败光了所有的家业。在丧失家业、搬至茅屋的当天,父亲又意外死于村口的粪缸前。经历这些变故,本得以觉醒的富贵,因为母亲患病而到城里求医,却意外地被抓去前线当兵,等到幸运保全性命归来之时才不幸得知母亲早已去世,女儿也成了又聋又哑的残疾人。此后的日子里,生活的苦难接踵而至。他亲手埋葬了因献血过多而死的儿子有庆、难产大出血而死的女儿凤霞、辛劳过度的妻子家珍、意外工伤殉职的女婿二喜和年仅七岁因饥饿胀食豆子而失去幼小的生命的外孙苦根,最终只剩下一头比富贵爹年纪还大的老牛与之相依为伴。在《活着》中活着本身就意味着苦难链条的延伸,是对自身生命力与承受力的一种压制与打磨,苦难似乎已成为反复存在的客观命题。即便《活着》中整篇小说充斥着苦难与死亡,但随着福贵身边的亲人与朋友随着时代的洪流,一个一个离他远去的时候,会出奇地发现反复的死亡旋律并没有让读者感受到福贵的自暴自弃,反而是余华转变风格后的苦难叙事方法烘托了福贵淡然的、超脱的精神境界与人生态度,整部小说的叙述也亦因为这种对苦难冰释前嫌地消解,变得肃穆而又坚定。全书都在讲述福贵苦难的一生,可以说正是不同于以往的苦难叙事手法,使得《活着》这部小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故而理所当然的, 研究苦难叙事的书写就成了本文中最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会细致分析《活着》中的苦难叙事,从其具体表现、成因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学意义三个角度切入,进一步挖掘苦难叙事背后余华想要带给读者的财富。

1 《活着》中苦难叙事的表现

苦难是人一生中无法避免的话题,只要生活在世,不可置否地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在《活着》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福贵的一出生命苦难舞台剧。余华对小说进行了精心布置与刻画,使得福贵所遭受的苦难极为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特殊的手法之下苦难变得沉痛的同时又刻骨铭心。余华对于福贵的苦难描写,经过分析整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死亡主题、孤独主题以及隐藏在死亡与孤独背后的温情主题。

死亡主题的反复

死亡令人恐惧与可怕,却又毫无疑问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古往今来的所有小说中,死亡主题都是烘托苦难的一把好手。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 余华常写死亡、善写死亡并且迷恋死亡。《活着》则是余华写死亡主题最盛的小说之一,小说前前后后共有十人左右的死亡,这是余华精心描绘的场景,也是支撑着全文苦难叙事最庞大的一条显而易见的主线。

“有庆一个人躺在一间小屋子里,那张床是用砖头搭成的。”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医院医生不正当抽血行为而丢掉了宝贵的生命。“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之前断了气。”有庆是因为春生妻子生孩子大出血为其献血而死,凤霞是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意外离世。读者可能会隐隐得出一个结论,有庆和凤霞都是在医院去世的。没错,医院正是《活着》中余华用来描写死亡的一个重要场景, 除却有庆和凤霞的死亡,福贵的第三个亲人二喜也是死在了有庆和凤霞去世的同一家医院。“二喜一进那家医院,命就难保了。”福贵苦难的一生由亲人的相继死亡构成,而巧合般的是福贵这辈子三次看见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都躺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位亲人。医院在余华的笔下、在《活着》这本小说中,暗藏着极为阴寒的死亡气息,并且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余华用来表现死亡以及通过这种死亡场景来表现苦难的最佳场所。

除却医院的场景,家也成为了余华用来表现死亡与苦难的重要场所。“我的手贴在家珍胸口上,胸口的热气像是从我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她捏住我

的手后来一松,就瘫在了我的胳膊上。”①福贵的妻子家珍是在中午死在家中的, 令读者宽慰的是家珍的死并没有过多的痛苦,而是较为安详的离世。“苦根没答应,我以为他是睡着了,到床前一看,苦根歪在床上,嘴半张着能看到里面有两颗还没嚼烂的豆子。”②孙子苦根则是由于吃豆子过多而噎死的,喜剧效果的背后通过这种意外的死亡凸显了苦难的无法避免与苦涩。家本来是一家人欢聚的天堂, 而余华笔下在《活着》世界里的家的场景,在包含温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为亲人送行的场所。仔细思考其实会发现,死亡的主题若是在家中上演,亲人在家中离去,相对来说也是一个较为体面的结局,一定程度上也会衰减死亡与苦难带给人们的冲击力。可见家用来当做表现福贵亲人死亡的场所时,余华下了极大的苦心,使得自己的苦难叙事更为饱满与深刻。

而对于死亡这个主题,余华在《活着》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这一叙事形式。而这种巧妙的重复主要得益于音乐带给余华的影响,“这种方式主要来源于我对巴赫音乐的喜欢。他的《马太:受难曲》有 3 个多小时,却只有一首歌的旋律。我反复听,寻找到了一种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 这个力量震撼人心”。在采访中,余华说自己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亘古不变的文艺叙述——重复。于是在小说中苦难与死亡这个悲壮的主旋律反复演奏,使读者愈发感受到福贵一生的艰辛,带来了极强的感官冲击力。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