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阎连科小说《日光流年》中的叙事策略毕业论文

 2021-04-04 10:04

摘 要

Abstract II

前 言 III

  1. 多元的叙事视角 1
    1. 典型全知叙事视角 1
    2. 受限的叙事视角 2
    3. 客观的叙事视角 3
  2. 独特的叙事模式 5
    1. 索源体-变化的循环模式 5
    2. 絮言体-重构的章节模式 6
  3. 精雕细琢的叙事语言 8
    1. 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8
    2. 电影语言的借鉴 11
    3. 打破语言常规 13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摘 要

《日光流年》是阎连科的一部史诗级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世纪末的奇书力作。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和叙事语言三个模块研究阎连科小说《日光流年》的叙事策略。值得关注的是,《日光流年》的叙事视角主要包括全知视角以及由全知视角的两种变异形式:受限视角和客观视角。这三种叙事的视角让小说呈现立体化的格局,使小说所描绘的世界更加真实可感;阎连科首创的索源体与絮言体, 这两种独特叙事模式的使用,让小说的文体结构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叙事语言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延续了阎连科一贯以来瑰丽奇异的风格。作者创新性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打破常规语法的制约,借鉴电影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现实与虚幻杂糅的、具有魔幻色彩的三姓村。

关键词:阎连科;《日光流年》;叙事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Yan lianke's fiction. The Passage of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narrative mod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The novel and related theories show that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of this novel mainly includes the omniscient perspective and two variants from the omniscient perspective: the restricted perspective and the objective perspective. These three narrative perspectives make the novel present a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and make the world depicted by the novel more realistic and sensible. Yan lianke initiated the ‘suoyuan style ’and the ‘xuyan style’, the use of these two unique narrative modes, so that the novel structure presents a refreshing effect; Narrative language is also a major highlight of the novel, continuing Yan 's special magnificent and unique style. The author innovatively uses a variety of rhetorical devices, breaks the restriction of conventional gramma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film language, and successfully shapes a magical village with a mixture of reality and fantasy.

Key words: Yan lianke; The Passage of Time; Narrative strategies

前 言

《日光流年》发表于一九九八年, 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引起广泛关注,小说的文体和语言独树一帜,为当代文学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它依然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中有较高的关注度。小说虚构了一个叫三姓村的地方,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抵抗死亡的悲壮故事。村里的男男女女生来就患上致命的喉堵症,在历任村长的带领领导下,与死亡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尝试过不停生孩子、种油菜、翻地引水等很多方法,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还是无法活过四十岁。阎连科的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一直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进入文坛至今,阎连科陆续发表《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等多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数目更是不下百部。读过阎连科作品的人会发现他早期的作品大多从现实出发,写自己记忆中的、现实中的人和事,较少虚构。而后期作品脱离现实,用魔幻、荒诞的表现策略将现实乡村的苦难植入他虚构的耙耧山脉,将苦难以奇特化的叙事策略呈现出来。而后期的代表作《日光流年》,对于阎连科的小说来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 多元的叙事视角

对于一部小说而言,叙事视角的选择尤为重要,有了适当的视角,作者才能更好地展开叙事。而多元的叙事视角能让作品更加鲜明,彰显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体现着作者期望读者读到什么,或者是作者想要达到某种文体效果的主观意图。

阎连科的作品在视角的选择上大多采用全知视角,《日光流年》便是一部以全知视角叙事的典型作品。“全知视角的叙述通常采用第三人称,赋予作者最大的叙述自由,他可以跳脱时空的局限,讲述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全过程。”①第三人称叙事者可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他可以像旁白一样对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陈述,也可以直接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评析。在《日光流年》的叙事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及全知视角的两种变异形式:受限视角与客观视角。

典型全知叙事视角

传统的全知视角在《日光流年》中旁白的部分出现得比较多。全知视角是小说创作中常用的叙述形式,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权威,能够洞察秋毫,全方位地展现小说中的人事,带给人立体化的感知。叙事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交代清楚故事的一切,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全知视角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的这一要求。

第四卷开篇的一段文字就属于典型的全知视角。第一句一笔概括了这一卷的主题,那就是三姓村遭了灾荒了,是“旷古的灾荒”,七岁的司马蓝、蚂蚱与灾荒联系在一起,简单的一句陈述开启了一场最为残酷的生命拉锯战。

旷谷的灾荒似乎是年仅七岁的司马蓝用一枝狗尾巴草提着一串蚂蚱提进耙耧山脉的。②

叙述者不紧不慢地继续: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