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批判——浅析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的看客与被看者形象毕业论文

 2021-04-03 10:04

摘 要

Abstract II

前 言 1

一、国民性 1

二、看客与被看者的特点 2

(一)看客特征 2

  1. 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2
  2. 生活在底层的乌合之众 3
  3. 爱凑热闹的无聊心理 4

(二)被看者特征 5

  1. 在黑暗中觉醒 5
  2. 对命运的承受 6
  3. 保存着善良的本性 7

三、看客与被看者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 8

(一)批判人性的麻木无情 8

(二)对封建思想的抨击 9

(三)唤醒国人的人性 10

(四)赞美在黑暗中依旧光明的人们 10

结 语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摘 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国民性批判类作品大量涌现在文坛。在众多的作家中,萧红依旧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她所采用的独特的叙述手法和叙事角度与别的作家不同,这也就使得其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相较于其他的作家有较大区别。在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萧红用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小城呼兰河发生的各类人和事,通过各式各样不同的角色形象,将人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国民劣根性描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有着不同的身份,他们时而是看客,时而是被看者,而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正是生活在当下的国人。这些角色身上所折射出的特点,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些角色形成的原因也发人深思,也对日后的同类文学作品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性;呼兰河传;角色形象;看客;被看者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the national criticism works emerged in a special age, the 1920s and 1930s. Among those writers, Xiao Hong stood out as her works expressed a more distinctive thought because of her specific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perspectives. In Hulan River,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Xiao Hong, she represented various people and life in Hulan River Town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he children. And through multifarious characters, the evil nature of the human at that time was showed incisively and vividly. They were the witnesses of the age as well as a part of the history, from whom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true portrayal of people’s life in that era. And the character features had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the reason of shaping those characters was also thought-provoking, which made an enormous impact on those similar works up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national character;The hulan river;Role of the image;Spectators;The person been obsever

前 言

有许多学者在研究萧红《呼兰河传》时一直是将茅盾的序言即“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为研究的目标,这些学者更多是研究其身世与创作的关系,认为这部作品是萧红在弥留之际对遥远故乡的温情回想,是她对理想中家园的精神寄托。但当真正用心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才会发现, 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故乡的美好,反而是将视角放在那些在故乡发生的种种“惨剧”上,并且描述得十分生动详细。在那些为数不多的故乡美景描写的强烈对比之下,这些血淋淋的悲剧更加让人深思。因此可以看出,萧红在小说

《呼兰河传》中并不只是单纯的回忆故乡,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批判,对故乡的人和封建社会思想的批判,对其中所显露的国民劣根性进行含血带泪的控诉!

一、国民性

国民性指的是在同一个国家的国民中所共有的并反复出现的精神特点、性格特征、情感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结构。国民性是英语词汇 national character 翻译过来的,这个名词也可以被翻译为民族性,上个世纪传到日本之后又传入中国。上世纪 20-30 年代,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当时国人的国民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被各种文学作品所批评。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一书中曾经提出:“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所以西人来华传教,别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太不自量而发热昏了。在中国,逆来顺受已成为至理名言,弱肉强食,也几乎等于天理。贫民遭人欺负,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预缴三十年课税,结果还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①由此可见忍耐、逆来顺受、安于现状都是那个时代国民劣根性的表现。

提到国民性批判,首先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 看客和被看者形象往往是直接反映了国民劣根性。他认为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主

①林语堂:《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年版,237 页

要体现在两点,一个是“精神胜利法”,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就是“阿 Q”;另一个就是“麻木的看客”,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①

看客心理通常指的是人们面对事情就如同看戏一般,只对事情本身感兴趣, 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心,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心态多表现为好打听他人隐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被看者就是被看客们当成好戏一样观看着的人们,他们往往是最早觉醒的那一批人,但就是因为他们觉醒了,他们与看客不同,所以被看客视为异类,被看客冷眼旁观,哪怕是死亡都无法让看客们有所触动。萧红作为鲁迅十分欣赏的女作家,在国民性揭露方面也深受鲁迅的影响。在她的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刻画了两类人: 一类是麻木的看客,另一类是那些被看客冷眼旁观的被残害者。这两类人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全部,在小说里出现过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归于这两类。

二、看客与被看者的特点

(一)看客特征

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从众多的国民性批判作品可以看到,作家们在描述看客形象时无一例外都选择那些在最底层、生活贫瘠的小人物作为看客的主体。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奠定了他们的思想状态。二十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战争随时都会降临,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但那些生活都无法维系的底层小人物,他们的思想导致他们没有什么梦想与追求,每天浑浑噩噩地度日。他们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滋味,便开始拿别人的生活当做笑料与谈资,哪怕那些谈资是别人的生命,在他们眼里也都和戏台上的戏剧一样,与自己无关。就好像鲁迅先生写过那些围观砍头的人们,麻木而愚昧,看到同胞被日本人杀害却无动于衷。

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的受难史,自古以来,当权者的争权夺利引发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