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星月夜》的艺术成就及其后世影响毕业论文

 2021-04-03 10:04

摘 要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的作品大多别具一格,使人一看便认识他的作品。而他的《星月夜》是一幅为数不多的不能直接观察对待的画作。画中主要运用了两种风格的线条:弯曲的长线和规矩的短线。在色彩的运用和图像画面的构造上也别具一格,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梵高《星月夜》的艺术手法来获悉对后世印象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绘画技巧上的启示。

关键词:梵高;《星月夜》;艺术表现手法

Stars Moonlight van Gogh's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ABSTRACT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most of the work style, make the person a see will know his work. And he leaves "the night" is a picture of a few painting cannot be 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Picture in the major lines of two styles: bending of long-term and short-term rules. On the use of colo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image is also having a unique style, we can through the study of artistic van Gogh "moon night" to learn that on the influence of impressionism and expressionism.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about the painting techniques.

Key words:Van Gogh; 《stars Moonlight》; artistic expression

目 录

1.引言 - 1 -

2.梵高《星月夜》的艺术手法 - 1 -

2.1色彩与线条 - 1 -

2.1.1线条 - 1 -

2.1.2色彩 - 2 -

2.2画面与构图 - 4 -

2.2.1严谨的构图 - 4 -

2.2.2有序的画面 - 5 -

3.梵高星月夜的艺术影响 - 6 -

3.1对表现主义的影响 - 6 -

3.2对印象主义和西方20世纪艺术的影响 - 7 -

结 论 - 8 -

致 谢 - 9 -

参考文献 - 10 -

1

1.引言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之一,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当过教师做过牧师,一生坎坷无比,最后精神失常并开枪自杀,他的作品,画面色彩强烈,色泽明亮,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自画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等。《星月夜》则是梵高创作于法国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的作品,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也是他创作手法比较鲜明的一幅作品,通过他这一特殊时期的绘画,我们很容易抓住梵高创作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索这幅作品的艺术手法来实现管窥全豹的目的。

2.梵高《星月夜》的艺术手法

2.1色彩与线条

2.1.1线条

《星月夜》这幅画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线条,一种是细长优美贯穿全画的长线条,一种是粗狂短小的短线条,由两种不同的线条构成整幅画作。同时,线条也是展现画作效果的主要媒介,没有突出的场景和景物,仅仅是用线条便可描绘出作者心中的独白,这也是梵高无与伦比的一种画作表达方式。梵高在线条使用上,既承袭了印象派思想,又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并对二者进行了创新,将印象派的“色点”发展为“色彩的线条”,将“浮世绘”中静态的线条发展为动态的线条。正如画家本人所说:“线条往往能直接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作品《星月夜》中线条运动性的表现尤为突出,整幅画面几乎都是无数弯曲长线与破碎短线的交互运用,创造出了一种强烈的运动感。蒋跃在《绘画形式语言研究·多维视野下的绘画形式理论研究》一书中就描述到:“画面的形式结构线为斜线时它所起到的用途有:1、表现动感和不稳定性;2、表现运动方向和速度;3、表现强烈的动感和眩晕感。斜线的角度越大,运动感也就越强。”[1]以此种理论看梵高的《星月夜》我们不难发现,画面中的所有线条都是倾斜的。以大量倾斜的短线描绘远山和房屋,以无数流动的曲线表现星月,两者交相辉映,使画面效果翻腾飞舞。粗犷的线条是除了运动外的另一表现特色,它代表着力度,越是简短粗狂,给人的力量感越明显和强烈。《星月夜》中,线条表现首先是直接的,画家在创作之际似乎并没有“深思熟虑”,而是凭借自身对“星月夜”的记忆和想象一挥而就;其次,线条勾画十分简洁,只要稍加观察不难发现,画面中的线条尽管不计其数,但粗细却基本一致,丝毫不见精雕细刻的痕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线条表现的力度感。画面上的每一条线都清晰可辨,历历在目。其实,不止是《星月夜》,梵高几乎所有作品中的线条都是粗犷有力的。笔者认为,这与画家的性格存在莫大关联。现实生活中的梵高是个情感非常热烈的人,就是因为他这份“过度”的热情引起了教会的不安,也使梵高丢掉了传教士的职务。失业后的梵高生活窘迫,四处遭人冷眼,也只好将满腔的热情投注在绘画创作中。可以说,梵高画作中的每一条线都是画家强烈感情的表达,所以不会给人“弱柳扶风、似有似无”的感觉。

2.1.2色彩

色彩是丰富造型和传达作者思想最有力的手段。 受到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梵高在用色灿烂明丽的同时,也加入了个人特色和风格。蓝色和紫罗兰色是《星月夜》的主色调,同时金黄色辅佐其中;蓝色是忧郁的象征,也给观者带来宇宙的即视感,那是一种巨大的近乎无边无际的感觉,寂寥悠远,发人深省。象征静穆,巨大的寂静。象征太阳与能量的金黄色,在这背景下也无法显示出强大的正能量,不是向日葵那样的简单纯粹,而更多地体现为堕落、被夜空毁灭的美。因此,在这幅作品的形态上,蓝色寓意着成熟安定,宏大而悠远的包容万物的情怀,金色则意味着死亡和新生的更替,呈辐射状散开更能展现它的盛大和吸收。同时也象征着自由和光明,被梵高采用为月亮之色,因为黄色象征着生命。他给予月亮夸张的黄色,以月亮反射出太阳的黄色光芒,来表现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希望自己的灵魂可以得到解脱。从梵高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一颗夸张扭曲的参天大树,而这颗大树便是作者灵魂的象征,大树残破不堪,如同一个正在被火燃烧的球体一般,挣扎扭曲着,渴望挣脱束缚,向往着光明和自由。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梵高自己的一身又何尝不是蓝色和金黄色碰撞摩擦的结果。他深爱色彩,并大胆、热烈地使用色彩。 他在每一个色彩强烈对比处,燃烧自己的情绪,又在一笔笔跌宕起伏中形成一种秩序,诉说他的灵魂,表达他对生命的顽强意志和渴望。金黄色和蓝色这两个矛盾体在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对抗,把整幅作品透露出的不安推向了高潮。最明显之处就是将金黄色漩涡安插在星空中。这种辐射状体扩散着,就快被蓝色夜幕吞噬。当你以为星辰已经消逝远去时,那些较为稀薄的金色部分又提示着你更多星辰正在降临。金黄色与蓝色、喧嚣与静谧,都是巨大的对比。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尝试,是梵高之前的任何一位画家都不曾运用的色彩搭配,而在梵高笔下,寂寥夜空变得可亲可感,让观者身临其境。《星月夜》取代了梵高钟爱的向日葵主题,成为他生前的后期代表作品。我们对于《星月夜》价值的认定,在于它表现的不是《向日葵》里的“金黄”,而是超乎自然与纯粹的。 1887—1888 年期间,凡高将对美好生活的酷爱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倾注于“向日葵”中,黄色和棕色调柔和美好、充满生机。前后期绘画风格的对比映射出梵高短暂而悲剧的一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他可以从简单事物中看到纯粹与美好,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像中的景色。 《向日葵》给人安静、和谐的感受,取决于它稳定、扎实的造型。梵高生活条件极其窘迫,残酷的现实给这位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他甚至要为了弄到画具、油彩而终日奔波,尽管如此,他对艺术的追求却绝不马虎,这使他成为矛盾的结合体。《星月夜》这幅作品在金黄与蓝的强烈对比下,烘托出紧张压抑的气氛,就如同他的内心,在束缚中渴望挣脱牢笼,在不被世人看好的情况下渴望自己的艺术被认可,希望与毁灭并存,压抑与激情共鸣。梵高的《夜空》,画面整体呈现出的冲击力与黑暗形成强烈对比。恰如那副著名的《向日葵》,浓墨重彩之下,却透出悲伤。与莫奈的夜空相比,这幅画更有一番悲壮的即视感。梵高将其内心的痛苦,不被世人理解的惆怅,通向死亡的幻觉统统倾注到画中。不例外的是,梵高的这幅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纯度极高的色彩,非常饱和。从金黄到蓝,跳跃式的色彩对比与变化,给这幅画带来强烈节奏感和动感。因此有人认为,如此夸张强烈的色彩反差是梵高一时激愤所作。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表象,如果我们细细琢磨,会发现其中暗藏的系统性的规律。画面中颜色的纯度一次递减,首先是最纯度最高的月亮,然后是紧挨着树梢的星,其四周的星星纯度稍低,最后,山脉上方和空中的星云,它们交相呼应,共同组成了这黄色的网。蓝色系统是从山脉开始的,从深蓝的山脉到画面上方普兰的天空以及中部略浅的天空,是一种微妙的色彩渐变。在两片星云的处理上,则用了蓝黄相间的手法,使两种看似不搭界的色彩形成了初步的融合,月亮与星的边缘也是应用此法。仔细观察,蓝色天空下,透过笔触可见透露出的黄色的光,这使得黄蓝两色更加紧密的编织在一起,互为彼此,水乳交融。地面上,灌木丛中泛着的星星点点的灯光、蓝绿色的房屋,与静谧的夜空融为一体。画面左边的大柏树则采用了蓝黄两种因素的合成——墨绿色,适当中和了画面中不协调的色彩部分,使得高强度的色彩对比不会显得太夸张而影响画面美感。柏树的边缘用红色勾勒以及村庄小房屋的红顶则对画面的暖色系统起到了有益的补充。画面由彗星带着的白色光和山脉的深色构成两极。纯黄色系和纯蓝色系在画面中有序的排列穿插,协调色彩的运用和极少量暖色的补充,使整个画面的色彩构成无懈可击,使得看似跳跃、具有强对比的色彩暗中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后世的研究者一般将梵高与塞尚、高更并列称为“后印象派”。 而“印象派”发现了补色的对比关系,注重环境色的统治作用,这样就造成了画面色彩的“照片化”效果。梵高不满于“印象派”对色彩的客观性(或说“科学性”)运用,他强调色彩是艺术家主观感受的表达。梵高曾在给高更的信中说到:“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如而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有力地表现我自己。”[2]由此可见,“主观性”是梵高色彩运用的基本理念,将这一理念运用于绘画实践,就构成了画面色彩的“狂欢”效果。这一特点在他的作品《星月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1.彰显色彩的情感性。 梵高在悉心关照物象色彩、从自然中获取色彩信息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物象色彩之中。情感色彩相辅相成,由色彩来表达情感,而情感又更激发着色彩的展现。在内外色彩因素的互动之中,形成了梵高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星月夜》整幅作品就给人一种很畅快淋漓的感觉。

2.2画面与构图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