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隐没与文化的困境《吃婴胎的女人》中媚姨形象分析毕业论文

 2021-04-03 12:04

摘 要

ABSTRACT Ⅱ

第1章 绪论 - 1 -

1.1国内研究现状 - 1 -

1.2国外研究现状 - 2 -

1.3研究方法 - 3 -

第1章 媚姨形象分析 - 5 -

2.1小说情节概述 - 5 -

2.2婴胎产业链 - 6 -

2.3媚姨对“吃人”的看法 - 7 -

2.4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吃人” - 8 -

第2章 个体的隐没 - 10 -

3.1.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 10 -

3.2从哲学上看个体隐没现象 - 11 -

结 语 - 14 -

参考文献 - 15 -

致 谢 - 16 -

个体的隐没与文化困境:《吃婴胎的女人》中媚姨形象分析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吃婴胎的女人》中媚姨的形象,分析她对婴胎的看法和对古今“吃人”的理解,将吃婴这一产业链和产业链上的各层的人进行逐步分析,结合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析,将“吃人”分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再加上和同类型作品的比较,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吃人”,探寻中国作品中对于人的态度。把对媚姨这一形象的研究转向对文化困境的深刻思考,两者结合起来辩证的看待,从中寻找解决文化困境的方法。同时以此为例从中国传统的佛道儒思想、外国哲学等方面剖析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分析个体在群体中逐渐隐没现象的存在原因,将个体与整体从哲学方面进行对比,并辅以实例深刻解析,从中寻找解决个体隐没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李碧华 《吃婴胎的女人》 媚姨 个体 文化困境

The hidden and cultural dilemma of the individual: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the aunt in "the woman who ate the baby"

ABSTRACT

By eating the infant child woman MDM chiam's image, in the analysis of her infant child view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eat people", to eat the infant child as an industrial chain, the chain of each layer on the step by step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ating people"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ideology, plus and shallow layers are of the same kind of work,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ideol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ating people", to explore China works for people's attitudes. The study of the image of aunt melly turns to the deep thinking of the cultural dilemma, which combines dialectically to find a way to solve the cultural dilemma. At the same time, for example,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foreign philosophy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analysis the existence of individuals in the group gradually fading phenomen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verall comparison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y, and deeply analyzed with instance, find the ways to solve the question of individual subduction.

Key words:libihua,"the woman who ate the baby" ,aunt mei,individual,Cultural dilemma

  1. 绪论

1.1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以李碧华的作品《吃婴胎的女人》中的媚姨为例,结合她的所作所为分析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理解,媚姨在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连年饥荒挨饿,大家不忍心吃自己的儿子,都‘易子而食’,渡过难关。古时有位名厨易牙,听闻齐桓公吃腻了美食想尝试人肉,他为讨皇帝欢心,便把儿子烹调献上。《二十四孝》中,孝顺的子女还割肉煮给父母吃来疗伤呢。《水浒传》,哪个英雄好汉不是割肉挖心来送酒?孙二娘还开人肉包子店呢。日本鬼子吃了不少中国人,中国人内战、自然灾害、十年饥荒、十年‘文革',还少吃人肉吗?我们恨一个人,说恨不得食肉寝皮,岳飞的《满江红》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们爱一个人,也会一口一口咬他,把对方吞进肚子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李碧华,《饺子·吃婴胎的女人》)[[1]]

在《“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吃人"叙事总结概括为三点,第一点是"吃人"这一事实,以它为主要依据,使得叙事根据它来展开,所以叙事的重点并不是它。第二点把"吃人"当做一种隐喻的说法,它是用来讽刺封建的制度和礼数的,暗指它们有着"吃人"的特点。第三点是关于人本身的,人在本质上可能存在"吃人"的特性。我们结合《吃婴胎的女人》,以“吃人”现象本身谈及每个人潜在的“吃人”本性。“吃人”,在理论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而在着重强调整体的同时,却又忽略了个体,个体是整体存在的基础,整体依附于多个个体。

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神庙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从那以后西方开始了对人的自我的探索。而中国的佛家思想在岁月长河的积淀下,愈发厚重而深邃。中国的佛家思想更多的注重对人心理的慰藉,以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寻求在现实生活中困境的出口。《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佛学上有很深的意义,佛学认为人是超脱肉体的精神形态,因而更加注重人的心境而非人本身。应无所住,即一切不住,一切不住则是实相境界,一切皆空,我执也就不存在了,做不到让自己放松下来,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心里好像住着一个非常执拗的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想法很固执,并不会主动地想去对自己或他人承担责任或者奉献社会,不热衷于集体活动,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等。也就达到了超脱的佛的最高境界,既不住有,亦不落无,离念真心又要领悟其中起用之妙。

道教在本质上是宗教神学,它把人的一生分为从一团气体,到母体中的胎儿,再到婴儿,然后成年直至死亡变为鬼然后化成仙,不可否认的是,道教中的神学包含人学,神有人的影子,是一般人的特别化。因而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人学。道教对于人生的局限性有着阐释,这些有限与局限性包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形体滞碍,痛苦与困难常常跟随在生活中,人生并不只有福还有祸。人只有修而为仙,才能将这些局限性清除[[2]]。而人只有一生,人必须要在这一生完成,由此修道以延长寿命是最有价值的事情。道教与佛教不同之处在于,道教把人作为一个实体来研究,而非只追求精神上的境界。两者研究的本质不同,虽然都是对人的研究,但却是从不同角度,道教更加注重神学,神仙即榜样目标一样的修道最高境界。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