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受难的本质——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形象毕业论文

 2021-04-03 12:04

摘 要

ABSTRACT II

1 余华小说倾向的转变和《许三观卖血记》 1

1.1 余华小说倾向的转变 1

1.2 《许三观卖血记》 3

2 《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与时代背景 3

2.1、小说创作的90年代 3

2.2、小说时代背景的50-70年代 4

3 复杂的人物形象 5

3.1慈爱正直的父亲形象 5

3.2渺小伟大的英雄形象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摘 要

余华,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述了一个名为许三观的平凡老百姓在家庭面临困境时,不得已只能卖血来获得生存,通过描述他在卖血过程中的坎坷经历,揭示了苦难人生的深刻含义。余华在刻画出许三观抗争苦难的特有方式的同时,也向读者诠释了普通人在面对苦难时所具备的坚韧品质,充分表现出许三观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决心与勇气。本文通过探究《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背景以及故事的时代背景来研究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从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的原因与结果中分析许三观的人物特点。并且通过分析他卖血的动机和过程,研究许三观作为社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点探索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形象不断变迁的原因。从许三观的一生面对的苦难和折磨来分析许三观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探寻余华作品的所蕴含的基本母题——生命受难的本质,在苦难中磨砺出人物的坚韧品质。

关键词:许三观;坚韧品质;时代背景;人物形象

ABSTRACT

The novel narrated the rough experience of an ordinary family in difficult times, and revealed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suffering life through the tragic story of the sale of blood to survive. It shows the courage to stand up to suffering and fate, even though these struggles have failed. Yu hua's unique way of fighting the suffering through the three views, explains the ordinary people's tenacity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 Under the weight of suffering, he embodies the virtue of humanity: kindness is his virtue, his father's love is his instinct, and his tenacity is his character. By exploring the characters of xu sangu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xu sanguan's characters from the causes and results of the second selling of blood. And by analyzing his motives and processes of selling blood, he shows his values of altruism. To study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xu sanguan as a social role. Focus on exploring his role as father,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ing role image. From the suffering and torture of xu sanguan's life, he analyzed the spiritual quality of xu sanguan's life. To explore the basic theme of yu hua's works -- the essence of life suffering, to sharpen the character's tenacity in suffering.

Key words: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Xu San Guan;The character imag

1 余华小说倾向的转变和《许三观卖血记》

1.1 余华小说倾向的转变

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当代文坛具有巨大影响力。他的小说创作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先锋小说的创作时期和1990年之后的现实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小说多以刻画颤栗与仇恨,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斥着欺骗、阴暗、暴力、荒诞的荒唐世界,这让他的作品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给读者带来悲观和失望。有学者这样评价余华80年代作品的写作风格: “80年代余华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进入90年代以来,余华将目标转向了长篇小说,并连续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的主旨、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与余华之前的创作风格发生了不同,主要是风格发生了变化。他的作品里没有了那么多的恐惧、血腥、暴力,而是加入了真诚与怜悯,也在小说主线里加入了温情与人性。“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余华对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体恤,表现在他对日常生活中许多温暧人性的发现,表现在他对生命中善与真的敬畏。”1991年,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发表震惊了文坛,这部小说代表余华在80年代的创作经验与创作理论得以突破;后来,在1992年和1995年,余华分别出版了一部小说《活着》和《许三血卖血记》,这又象征了余华新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余华写作风格发生变化相当成功。余华的小说打动了读者,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因此,余华最终完成了从先锋文学到现实文学的转变。他的作品不断得到读者的喜爱,并且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在各个国家得以出版,在许多国家获得了极好的赞誉,获得了中外各大文学奖项。包括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 (Grinzane Cavour) 文学奖,美国 The Barnes amp; Noble Review From Di scover Great New Writers,并在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

1.2 《许三观卖血记》

先锋写作于1990年代早期在中国面临普遍的困境,一个是极端的写作和表达方式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氛围不合,其次1989年后的社会氛围不允许先锋作家继续放肆地人性恶和历史进行肆意的揣测和臆想;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崛起,社会对文学的热情的下降,先锋小说的深奥晦涩的形式主义失去了市场,面临着无人关注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锋派作家没有继续写作,还有些作家则转向了故事和情节都通俗朴素的叙述方式。与这些在先锋派小说家不同,余华是比较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风格和审美风格都给予完全的否定,从先锋的写作经验中自然滋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创作思想,这些构思被逐步放大,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最终完成了《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是先锋文学著名作家余华于9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也为接下几年的错误发展作出铺垫,领导者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即刻到来。于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中,农民在田间垒起小灶就炼起钢来,上交家里的铁器,集体到公共食堂吃"大锅饭"。人民激情高涨,不惜倾家荡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通过卖血渡过重重困难,克服了命运给他带来的一个个苦难。这是余华在创作风格转型时期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风格与其以往夸张惊奇的作品不同,开始变得平淡朴实。用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故事。在小说中,许三观从抱着好奇的心态在同伴的鼓动下第一次卖血,到他为儿子治病连续卖血。他的动机主要是帮助家庭渡过困难,救助陷入困境的家庭,充分体现了许三观的强烈的抑己利他主义性格。抑己利他是中华民族的标准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以抑己利他作为行为准则。作家余华通过对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出许三观身处艰苦环境仍然向周围人传达自己的善良、无私、坚韧不屈等优秀品质,并引起人们的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启发,同时告诉人们无论在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也不要轻言放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一颗宽容之心。

2 《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与时代背景

2.1、小说创作的90年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重大变革时期,社会风气和文学方面与之前有很大改变。在大的时代改革背景之下,余华于80年代初试图脱离先锋文学从而转变写作风格,并在90年代初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