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的审美风格毕业论文

 2021-04-03 12:04

摘 要

ABSTRACT

1 审美主题比较 1

1.1 主题思想上的表现上 1

1.2 表达形式及效果的差异 2

2 审美对象的比较 4

2.1 男女主人公塑造方面 4

2.2 配角塑造方面 5

3 叙事风格比较 7

3.1 情节展开方面 7

3.2 结局处理方面 8

4 戏剧风格比较 10

4.1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语言艺术分析 10

4.2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分析 11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中文摘要

无论是东方的文学作品还是西方的文学作品,始终离不开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可以说是戏剧史极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伟大的戏剧所描写的都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血淋林,一个大团圆;一个是西方文学的杰作,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这两部作品一部以悲剧结尾,一部以喜剧结尾,这样不同的结局呈现既体现出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方面的巨大差异,也显示出了剧作家写作技巧的不同,同时也可以从这两部作品中找出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相异之处。本文主要从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情节安排以及作者语言艺术等方面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这两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剖析其结局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民族文化;审美风格;比较

ABSTRACT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in literary creation.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by wang shifu of the yuan dynasty are all about the love between young men and women.One is full of blood, the other one has a happy reunion; One is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literature, but the other one is a classic of Chinese civic culture.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of writers' drama skills can be found in this tragedy, and it can also fi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theme, background, plot arrangement, and the author language art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west chamber" the impact of the end of the two works, analysis its end is represented by the deeper meaning.

Key words:romeo and Juliet;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ethnic culture;aesthetic style;compare

1 审美主题比较

1.1 主题思想上的表现上

在一出戏剧中主题是可以说是其灵魂,为了烘托、渲染戏剧的主题,剧作家往往会围绕主题塑造出不同的的人物形象,创作出跌宕的故事情节,并且将整部戏剧放置于较为接近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戏剧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伟大的戏剧作品都是在经过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润色加工之后才被搬上舞台,都体现出了浓厚的反封建、反专制、反压迫的意识,但是他们在各自主题思想的表现方面都有其特色。

16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新兴资产阶级中蓬勃展开,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于这样一个年代,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最主要的进步文学思想,受到时代的影响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而他经典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作出的一部具有反封建、反专制、反压迫意识的爱情悲剧。布鲁克在他长达三千零二十行的诗歌中讲述了这个故事,莎士比亚在接触到这首诗歌之后从中获取了对这部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素材与灵感,在他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后,最终将这个爱情悲剧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早在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初期,他就已经开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和创作,但是他直到自己文学创作的中晚期才将这部作品创作完成,无论是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又或是主题思想,都和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戏剧较为接近。《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中讲述了意大利贵族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真心相爱,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1]],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做赎罪的羔羊,虽然最终双双殉情,却在道德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使两个敌对的家族握手言欢,这部爱情悲剧自始至终贯穿着纯真爱情与封建制度的冲突,作者凭借这样一部剧情跌宕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包办婚姻制度对青年人的压迫提出了强烈的谴责。《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男女主人公为了获得自由的、不受家庭束缚的爱情,弃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于不顾,甚至以死殉情。这种为了寻求真爱不顾一切的行为,在当时严酷的封建制度之下不得不说是一种反抗封建制度的进步行为,对于当时的反封建反专制斗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悲剧往往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而将其核心价值观展现给观众,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爱情悲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死亡在这样一份真正的爱情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力量仍然战胜了残酷的封建制度,虽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中男女主人公主人公双双殉情,但是通过他们所展现出的美好爱情却是是永恒的、不朽的。这同莎士比亚“爱情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2]]使悲剧含有乐观精神和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这在中西方戏剧史上是少有的创新。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之一,他在融合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和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之后,以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创作素材进行了进一步加工润色,最终创作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戏曲《西厢记》,王实甫所做的改造、提高工作是多方面, 并且使故事更富有戏剧化。《西厢记》与《西厢记诸宫调》所讲述的故事虽基本相同,但是《西厢记》这部作品的创作结构方面显得更为严谨集中,作者也将通过这一故事对反封建、反封建制度的主题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渲染、烘托。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从反专制反封建制度这一角度,描写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遭到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多次阻挠和破坏,作者凭借这个故事揭露出了封建专制制度对生活在这样残酷制度下的青年男女的无情摧残,《西厢记》以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对生活于残酷封建礼教制度下青年男女对追求纯真爱情的行为进行了歌颂,并由衷地为他们的斗争胜利而感到欣慰。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主要是由于在这部戏剧中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极为鲜明的反专制制度色彩。

1.2 表达形式及效果的差异

莎士比亚所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处与在城市共和时期,男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背景光明,男女主人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代斗争,男女主人公只需要逃出家族的桎梏,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与爱情。比起直接从主题思想揭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出爱情悲剧,莎士比亚更侧重于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对纯真的爱情、美好的青春进行了歌颂,并描写出生活于那个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自由、对民主、对理想的渴求。《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描写人物精神、渲染环境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如果仅仅看这部作品的结局,那么这一定是一部十分典型的悲剧作品,但是莎士比亚在进行创作时并没有让这部作品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之中,相反,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语言对这一内容跌宕的故事进行描述,使整部作品富有一定的欢乐色彩。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专制的封建制度并没有进行较为较为尖锐的批判,是一处比较乐观的悲剧。

元人王实甫所创作的《西厢记 》所处的社会背景比较复杂,在当时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和强大的背景下,王实甫在创作时则带有更为浓厚的东方文学作品色彩,在刻画人物、串联剧情时显得更加隐晦、含蓄,尤其是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时,王实甫更加侧重于对重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或观众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作品所要表达出的主题思想。在《西厢记》中有许多类似的剧情反复出现,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大多采用了喜剧式的手法表现,使读者在阅读时一边笑,一边悟出作者所要传达出的主题思想。两部作品创作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表达方式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专制制度相比,元代的封建专制制度更为严格,封建势力也更为顽固,在这样制度下的青年男女更难冲破封建制度的牢笼,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因此,《西厢记》主要是从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制度束缚的角度写组织戏剧的情节,比起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更加具有反抗专制的封建制度、揭露吃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的意味。

2 审美对象的比较

2.1 男女主人公塑造方面

从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来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的朱丽叶这一角色坚贞、纯洁、温柔,有着不顾尘俗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深情,。她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的渴望贯穿了整部作品,她甚至愿意为了获得纯真的爱情和真正的自由献出自己的生命,莎士比亚塑造出朱丽叶这样一个形象来寄托自己对自由、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他的笔下是一部歌颂自由、歌颂爱情、歌颂理想的赞歌。所以,莎士比亚笔下朱丽叶的人物形象始终显得单纯清新,始终如一,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而元人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形象与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形象相比则显得更加复杂。在王实甫的笔下崔莺莺是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的形象,她虽然想追求真正的爱情,但是却被传统的封建思想束缚,显得畏手畏脚。她深深地爱着张生却始终不敢确定自己的心意,她在真正的爱情与传统的思想的边缘徘徊纠结,不向身边的人倾诉甚至没有信任的人,总是给人一种含蓄、矜持、端庄、高贵的印象。《西厢记》这部作品可以说见证了初期崔莺莺本性的觉醒,中期对于真爱的追求以及到了后期她成为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过程。和朱丽叶一样崔莺莺同样渴望爱情、同样渴望自由,但是她的立场始终不够坚定,在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着多次的反复。她把张生约到花园,但却在见面后又假意责问:“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到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3]]红娘在《西厢记》中可以说是心思缜密了,可是崔莺莺的这种做法,连有着七窍玲珑心的红娘也蒙骗了过去。但是,崔莺莺作为相府千金,这样的做法也确实与她的身份相匹配,体现出了崔莺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人前巧言花语,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4]]”。可以说崔莺莺似乎有些惺惺作态,但是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她一面是怕张生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良人”,一面担心红娘仍是老夫人眼线,最重要的是怕被以老夫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发现。张生挨训是《西厢记》一个重要的转折,在张生被训斥之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直到这个时候崔莺莺才真正确定了自己的感情,在经历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才同意与张生结合。可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崔莺莺在追求自由的爱情的过程中这种不断试探、畏手畏脚的态度和当时她身处的残酷的封建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和她一直以来受到的传统封建礼教的迫害密不可分。元人王实甫深切同情追求自由与爱情的青年男女的命运,不但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这位少女的果敢行动,而且还深刻细腻地展示了她思想觉醒的过程,使这一形象更加深刻丰满,富有现实主义理想[[5]]。同样是追求自由、爱情与理想,朱丽叶和崔莺莺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少女的矜持、含蓄,也能体会到西方少女特有的的大方、热情与洒脱,从而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许多观念上的差异。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