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文学理论及其影响研究毕业论文

 2021-04-04 10:04

摘 要

ABSTRACT 1

前言 1

  1. 李贽的“童心说”文学理论内涵分析 1
    1. “童心说”文学理论概况 1
    2. 提倡自然真情的流露 2
    3. 反理性、反传统的要求 3
    4. 李贽“童心说”文学理论的局限 4
  2. 李贽“童心说”对后世的影响 6
    1. 公安三袁对“童心说”的继承与偏离 6
    2. 汤显祖对“童心说”的理解与阐发 8
    3. 曹雪芹对“童心说”的实践与开拓 10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中文摘要

李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异端”,他的著作针对以伦理纲常为主导的封建旧道德以及由此滋生的机械虚伪的文学风气,具备尖锐的批判性。李贽“童心说” 的文学理论,是李贽揭露批判封建制度的理论武器。随着市民阶级反对禁锢、崇尚自由人欲的思潮逐渐兴起,李贽的这一理论体系也成为了晚明重情、尚真的文

学风尚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明清文学史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本文结合李贽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究“童心说”的文学理论,选取作 为散文、戏曲、小说三个领域内的代表人物公安三袁、汤显祖、曹雪芹,来分析 李贽“童心说”对他们文学观念、创作手法的指引与影响,进而深入剖析李贽“童 心说”文学思想理论的内涵特征与历史影响。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公安三袁;汤显祖;曹雪芹

ABSTRACT

As a unique “heres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Li zhi has a sharp criticism against the old feudal morality dominated and the mechanical and hypocritical atmosphere of literature. The theory of kindness was his theoretical weapon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feudalism.With the trend of Burgertum's opposing to durance and advocating freedom gradually emerging, the theory system of Li Zhi became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personal loyalty and real literature rapidly development in later Mind dynasty, which played a role link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context combined Li Zhi’s society living condition with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theory of kindness’, and also chose three representative people from each prose, opera and novel field, they were An Sanyuan, Tang Xianzu and Cao xueqin, whose literary concept and creative skills were influenced by Li Zhi’s theory of kindness, then thorough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literary thoughts of ‘the theory of kindness’.

Key words : Li Zhi ; ‘the theory of kindness’ ; Sanyuan ; Tang Xianzu ; Cao xueqin

前言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为《藏书》、《焚书》等。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理论,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根据统计,近三十年以来,有关李蛰的文献在国内有 40 篇著作,263 篇论文,在国外则有 28 篇著作,35 篇论文。其中,中国李贽研究学会会长张建业老师的研究成果尤其显著,《李贽与公安三袁》、《李贽诗指要五题》等作品都是其代表性的学术文章, 本文的部分观点便是引用自张老师的著作。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李贽的研究,多热衷于探究李贽“童心说”文学理论本身的美学内涵、哲学意义,而对于“童心说”的文学思想观念对明清文坛中各领域、各学派作者的启蒙与指导作用以及后世对李贽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结合近三十年来中日韩三国学者对李贽文学思想的研究成果,从李贽的文学思想以及李贽对公安三袁、汤显祖、曹雪芹的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李贽的文学思想与启蒙指导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李贽“童心说”文学思想的内涵,还能直观地观察“童心说”所引领的明清文学反理性反封建思潮的演变与发展。

李贽的“童心说”文学理论内涵分析

“童心说”文学理论概况

李贽作为明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与文史哲学者,以离经叛道的形象而深入人 心。在明代中后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阶层的崛起,统治阶级所推崇 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扼杀着市民们追求自由、渴望财富的欲望。平民 阶层所推崇的世俗精神也在与腐朽僵化的程朱理学进行着激烈的对抗。在这个时 候,李贽果断站在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了许多在当时为主流文人阶层 所不能理解的社会思想和文学思想。他反对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要求提升商 贾的社会地位,为资产阶级的萌芽提供了理论支持;他痛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 反对传统经学对于文人思想的束缚,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大胆言论; 他推崇市民审美情趣,欣赏市民文学,要求文学作品需要以情动人而非以理动人。而“童心说”则是李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

“童心说”的思想最早出现于李贽的代表文论作品《焚书》中。在《焚书》中, 李贽提出了“夫童心者,真心也。”认为童心为人类最真诚的情感,是文学作品中应该高扬的一种情感。而程朱理学却以伦理道德为借口束缚住了人之本心、初心,这便导致了文学作品的虚伪与僵化。由于“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欲望, 而程朱理学的封建道德规范仅仅是作为一种规范社会秩序的工具而存在,并非源于人的本心,所以李贽认为儒家传统中所谓的“圣贤书”并非真正神圣的真理,只有那些真正以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打动大家的文章才能够称为千古佳作。虽然在当时李贽的这一文学理念受到了来自保守儒家文人的猛烈攻击,而他也被冠以异端的形象饱受欺辱,但是他的文学理论的内涵却以丰富的美学内涵感动了后代的学者,深刻影响着后世的作家。

从总体来看,“童心说”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内涵:第一,它提倡自然真情的流露,要求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第二,他反理性、反传统,要求作者挣脱开传统思想和文体的束缚。与此同时,它的内涵也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局限性。

提倡自然真情的流露

李贽在《焚书》卷三中以议论文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理论。开头李贽引用焦竑为《西厢记》所作序末尾的一句话:“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①从而开门见山地定义了“童心”的内涵,童心即是人初生时真实纯粹的本原之心。李贽引用《西厢记》的序言是有为下文作铺垫的用意的,《西厢记》的主题是抨击封建礼教、倡导解放人性,人性即“童心”,因此《童心说》与《西厢记》在主题主旨上其实是异曲同声、不谋而合的。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